当前位置:时代头条 >> 今日热词 >> 文章正文

疫苗有必要研究吗(冠状疫苗有必要打吗)

发布于:2021-08-05 作者:网络投稿
疫苗有必要研究吗(冠状疫苗有必要打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新冠疫情防控的形势又开始严峻,疫苗究竟有没有用?如何应对变异后的毒株?科技工作者如何发挥作用?近日,在市委组织部和市科技党委的指导、市科协和市海聚英才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的“上海科坛·菁英思享汇——从新冠病毒看全健康学科交叉”论坛上,闻玉梅、高福等院士们这样答疑,并提出建议。

高福 疫苗可以防重症防死亡

本次论坛的主题关注“全健康”,邀请了免疫学、公共卫生学、信息学、人工智能、数学、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围绕“从新冠病毒看全健康”这一话题展开跨界讨论。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健康学院院长高福院士的答疑也成为最受关注的一个环节。

“大家都在问疫苗管用吗?”因为疫情原因,高福院士通过视频连线现场,他解答了这个疑问。高福表示,全球疫苗共有灭活苗、病毒载体苗包括腺病毒、流感载体病毒苗、DNA疫苗、RNA疫苗和病毒颗粒等七类,中国有5种灭活苗、一种蛋白苗、一种腺病毒载体苗,目前已打了16亿剂次,6亿人已经打过疫苗。

到底疫苗对于变异株管不管用?高福表示,一个好疫苗最好的层级是能直接防感染,第二个层级是感染了不发病,第三个层级感染了发病了但是不传染给别人,第四就是防重症、防死亡。“打了疫苗一定会给你提供基础免疫,能使你防重症、防死亡,减轻疾病负担,还是要号召大家打起来。”他通过英国数据举例,认为疫苗一定能给人类提供基础免疫,“尽管有突破感染,但是很明显能够保护防止我们发生重症和死亡。”

闻玉梅 建议合作攻关研究突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闻玉梅院士提出,对于冠状病毒多是关注疫苗和抗体,她认为,从溯源来讲,更重要的是应该研究它的突变。“现在的突变株德尔塔,在动物里怎么样?好像没有听到这方面的研究。另外就是环境到底对病毒的突变有多少作用?”闻玉梅表示,上海是否可以率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病毒的变种变异作为一个合作攻关的课题。“这个解决之后,我们就不是出现一个变种搞一个疫苗,出现一个变种搞一个抗体。”

她还建议通过讨论“全健康”,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比如无症状,现在都要靠出现了再筛再发现,今后如果病毒和人长期共存之后,有没有办法做一种没有传染性的、简易的检测,老百姓可以掌握的方法,比如唾液,不一定非要做鼻咽。”

她还提出,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不单单是靠疫苗,还是要靠自己的身体,这方面的重视度在她看来依然不够。“希望在病毒学和免疫学之间搭起桥梁,在非个性免疫方面,对于群体,有一些创新举措落地。”

交叉学科融合可以推进“全健康”

“当前,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病毒不断演变,疫情防控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聚焦生命健康这一民生课题,发挥好科技利器作用,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智攻关,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跨界的科技攻关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陶虎介绍说,目前,整个国家层面包括中科院都在推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融合,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发挥了很多作用,不管是仿真智能诊断判断、基因测序、临床快速核酸检测等都是交叉融合的直接受益者。他透露,在新冠疫情中,额温枪里核心的传感器60%就是他所在的研究所提供的,此外还结合最新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核酸检测,能在5分钟内做出高准确性的结果。

在他看来,交叉学科的介入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对于全健康真正能够落实、真正能够推进是非常有用的。“上海的定位就是经济、科技两个高地相互交叉,上海几个优势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也是交叉科学里的典型代表,如果集中人才在这三个优势产业里做深度交叉,对我们全健康是有好处的。”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曹远峰也在论坛上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下一步上海将在科学发展战略布局中,更加突出交叉学科的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